+ All Categories
Home > Documents > 第19卷 第3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9月xb.hdc.edu.cn/u/cms/xb/201208/06160922qg7x.pdf ·...

第19卷 第3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9月xb.hdc.edu.cn/u/cms/xb/201208/06160922qg7x.pdf ·...

Date post: 20-Oct-2020
Category:
Upload: others
View: 1 times
Download: 0 times
Share this document with a friend
124
5 19 3 邯郸学院学报 2009 9 Vol.19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09 本期特稿 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将武术中的历史、文化、教育诸多因素联系起来,证明武术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 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武术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它体现的忠诚报国、和谐宽容、自强 不息、礼敬守法、尚武崇文等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财富. 武术可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应有 的贡献. 关键词:武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05-09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30803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郭志禹(1950—),男,广东中山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分会常委、副秘书长,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组成员.武术段位制 8 段,国家级裁判.中华武林百杰之一. 参与获 得国家教委教材特等奖、国家体委教材一等奖的武术教材的编写和纂编工作. 是《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教学、训练、 科研、竞赛部分的副主编和条目撰稿人,是教材《中国武术教程》和《中国武术史》副主编和作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组工作,作者之一. 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 展趋势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学术报告会 获一等奖,并作大会学术报告. 论文曾入选亚特兰大和雅典奥运会科学大会. 获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 贡献二等奖. 担任多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队教练,保持多年全国甲级队水平,培养过全国武术单项冠军和十余名武英 级运动员.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 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历史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国家,有着数亿青少年,他们的精神面貌、道 德修养、意志品质、健康体魄、文化认同、价值取向无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进行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就是要在 这些方面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历程,经受了无数灾难的砺炼和考验,这是因为有坚强精神力量的支撑. 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这种精神支撑正是其发展兴旺的可靠保证. 中华民族要昂首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能离开这种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支撑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上个世纪的 30 年代有一首《毕业歌》,歌词激励弦歌一堂的学子成为明天社会的栋梁,“担负起国家的兴亡”, 而今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依然每天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支撑着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脊梁. 因此,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同 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无数先辈为了“强种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而在当代,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了, 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要求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要使我国的青少年持续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 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使中华民族伟大的集体人格和精神 风范长久地影响广大青少年,使之代代相承,永不迷失.
Transcript
  • 5

    第 19 卷 第 3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 年 9 月 Vol.19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09

    本期特稿

    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

    郭志禹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

    摘 要:将武术中的历史、文化、教育诸多因素联系起来,证明武术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

    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武术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它体现的忠诚报国、和谐宽容、自强

    不息、礼敬守法、尚武崇文等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贵财富. 武术可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应有

    的贡献.

    关键词:武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05-09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30803)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郭志禹(1950—),男,广东中山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分会常委、副秘书长,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组成员.武术段位制 8 段,国家级裁判.中华武林百杰之一. 参与获

    得国家教委教材特等奖、国家体委教材一等奖的武术教材的编写和纂编工作. 是《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教学、训练、

    科研、竞赛部分的副主编和条目撰稿人,是教材《中国武术教程》和《中国武术史》副主编和作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组工作,作者之一. 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

    展趋势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学术报告会

    获一等奖,并作大会学术报告. 论文曾入选亚特兰大和雅典奥运会科学大会. 获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

    贡献二等奖. 担任多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队教练,保持多年全国甲级队水平,培养过全国武术单项冠军和十余名武英

    级运动员.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 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历史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国家,有着数亿青少年,他们的精神面貌、道

    德修养、意志品质、健康体魄、文化认同、价值取向无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进行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历程,经受了无数灾难的砺炼和考验,这是因为有坚强精神力量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这种精神支撑正是其发展兴旺的可靠保证. 中华民族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能离开这种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支撑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上个世纪的 30 年代有一首《毕业歌》,歌词激励弦歌一堂的学子成为明天社会的栋梁,“担负起国家的兴亡”,而今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依然每天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保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支撑着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脊梁. 因此,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无数先辈为了“强种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而在当代,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了,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要求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要使我国的青少年持续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

    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使中华民族伟大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范长久地影响广大青少年,使之代代相承,永不迷失.

  • 6

    1 武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代青少年武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具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

    人才服务的,因此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 武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及其价值,武术教育可以在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中肩负起特殊的使命.

    1.1 武术的德育

    武术教育中的德育,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 无论古今的“武德”都有一条规律:习武先习德,教拳先以德行为先. 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带着精华和糟粕,带着具有生命力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残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续下来. 经过时代的涤荡,武德的内容也在发生着适应社会变革的现代化转型. 新中国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武德教育应该剔除其封建糟粕,将合理成分剥离出来,弘扬其具有活力的精华,使武德真正成为一种先进性教育,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教育内容. 它应该以“八荣

    [1]4为德”,即包括热爱祖国的教育,为民服务的教育,崇尚科学的教育,自强勤奋的教育,团结宽

    容的教育,诚实守信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节俭廉洁的教育. 还包括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的礼仪教育和修养教育等等.武术历来具有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和训练格斗技能的功用,用在见义勇为则有利于社会,用在恃强凌弱则有害于社会. 因此过去的武术中有许多清规戒律用以制约为非作歹、以武犯禁,当代武德必须加强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小在武德教育中树立鲜明的法制观念,同时在提倡武德的同时将尚礼习礼作为武德教育

    必备的内容,这是武术的民族性和特质教养的价值所在.

    1.2 武术的智育

    武术的技击本质使其在成为体育运动之后仍然保持着“斗智较技”的基本规律. 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发现并提出与当时武术中“以力相高”、“执技论力”不同的格斗理念,总结得出了“以巧斗力”的智取之道. 加之长期古代军事兵学对武术的深刻影响,如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孙子等兵家思想都给古代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战术烙上过

    智慧的印迹,所以武术既是技术育人更是智慧育人、理智育人. 我们的民族自古崇尚“文武兼备”、“有勇有谋”.历史经验证明,最后能打胜仗的军队是有文化的军队,斗战必胜的武术也是有文化的武术,而且历来如此. 先秦的越女与勾践论手战之道,三国的曹丕与邓展较剑都是智慧和文化水平的高度结晶. 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文武之道,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2]1546是他的重要教育思想. 当时孔子所授的“礼、乐、

    射、御、书、数”六艺是智育与武艺的结合,他的弟子中就有文武双修的冉求、子路和有若. 《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中有这样一个兵学观点:“战,以智决,以勇斗”,这在武术中也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硬道理. 可见,武术教育不仅仅是达到四肢灵活、技艺熟练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且还必须将智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培养出来

    的人才能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3]12. 当代武术教育之所以要重视智育的培养,强调能文能武,这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哲精粹,体现现代唯物辩证统一思想的至善至美的追求. 由于武术深受我国古代优秀兵学文化的熏染,在现代化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将可以发挥出一般教学不具有的启迪智力的作用. 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当代教育则将远大志向和理想抱负作为培养合格有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但鸿

    鹄之志是需要有实际的本领和能力才有可能去实现的,这就需要智育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的一部叫做《大学》的书中论及“格物致知”,后人就此要求学子们去学习知识、认识事物、探求真理,这是提高认识、发展智能、求

    学做人的重要功夫. 武术具有这种智力养成,它的教育过程包括了实践对机智与谋略的体验,蕴含着武术所具备的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教育因子.

    1.3 武术的体育

    从搏刺强士体到拳法可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4]165

    的认识,这是武术处于技击时代的中国式的“体育”

    表述. 近代,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育会”是武术与体育的实质性的结合. 由于当时各方人士的推动,武术进入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成为主流社会的教育内容,成为“强种救国”的一大举动. 新中国将武术确立为体育运

  • 7

    动项目,而且是最早推出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几十年来它一直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由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始终未有缺失的内容. 新中国确立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使武术走向世界体坛,使世界了解了武术.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全球许多国家的青少年因为爱好武术来到中国求学,各地的高校以及许多武术馆校中都有国外的武术留学生.这使武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体育教育内容.同时武术已经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 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争取武术体育地位的必要进程,它将激励武术的体育教育的振兴与发展. 武术的体育价值更要紧的是表现在使我国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获得身心健康和基本的健身、防

    身技能,增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1.4 武术的美育

    武术是技勇,具有实用价值;武术又是文化,它具有艺术的表现因素,因此武术的美育价值和实践效果同在. 武术的哲理是一种美,武术的攻防是一种美,武术的形神是一种美,武术的节奏也是一种美.汉代王充欣赏越女之剑,称其斗战必胜.唐朝杜甫、张旭都赞誉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美,而吴道子、李白以裴将军剑舞一曲为美. 宋廷宴请契丹使者时以出示军中勇士舞剑为美. 宋代的瓦舍勾栏以女子打套子令人观睹为美. 明将戚继光以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鹰爪王之拿等民间真可搏打者为美. 唐顺之以峨嵋道人变化莫测的拳术为美.何良臣以俞大猷《剑经》的“短兵长用”为美. 前人以太极推手的诸靠缠绕、舍己从人为美,今人以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修身养性为美. 武术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赐予我们丰富的美育享受和裨益.历史的,文字的,现实的,无论是抽象还是形象,回味想像还是直观可视,武术都具有众多美好的故事和值得作为美的教育内容. 武术的美是独具魅力之美. 传统武术的动作或以典故取意,或以动物象形命名,有的取自生活题材,有的来源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文化使传统武术的动作名称倍增色彩和美感. 这是由武术的民族性决定的,浓郁的武术之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正因为有着这种孕育武术成长的华夏历史与文化背景,因此发展到今天的武术就有了面对新时代的美育价值和历史责任. 武术技击方法的实际运用与艺术表现是武术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实际运用包含了斗智较力,既有体力又有智力,艺术表现包含了对技术美的亲身体验及对复杂美好事物的人体创造性展示.武术的美育就是在其艺术表现和艺术追求中发挥作用.

    2 武术的民族精神

    武术丰富的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 中华悠久的文明培育了武术的民族特质,使武术不仅具有防身自卫、锻炼健身、表演娱乐等多种不同的价值功能,而且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始终是武术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

    是这一伟大民族瑰宝最可宝贵的财富.

    2.1 忠诚报国的精神

    在武术的传说故事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是最为感人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望阙台》中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抒发的正是这种忠诚爱国的情结.不仅血气方刚的好男儿崇尚这种精神,不让须眉的女子好妇亦是如此. 古有三朝平乱维护统一的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有北宋抗辽捐躯满门忠烈的杨门女将,明代率领白杆兵拒战清军沙场扶危的秦良玉,晚清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保卫谢庄百姓的冯婉贞. 三元里的抗英斗争波澜壮阔、可泣可歌,有诗为证:“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习武的人民群众漫山遍野投入战斗,武术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歌,真实地唱出了当时抗日部队中“大刀队”奋勇劈杀敌寇的英雄气概.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曾用血肉筑起卫国的长城,其中有着众多赴火蹈刃、死不还踵的武术勇士. 在这幅充满爱国主义的历史长卷上有勇劫盟,汶田还的曹沫,有“带弓而锄,佩剑而樵”[5]4726同仇敌忾的宋代百姓,有棍击倭寇壮烈殉国的明代少林武僧,有廊坊阻击保卫京津的义和团,有应约南下沪上迎战西

    洋大力士继而创建精武体操学校的霍元甲,有出身少林投奔革命的许世友,有扬威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国术健

    儿,有击败外国拳手雪耻“东亚病夫”的诸多武术家等等光辉形象. 这是因为忠诚与爱国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灭的灵魂.

  • 8

    2.2 孝亲为民的精神

    会武术的子路在历史上有名不是仅仅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最后又重礼轻命、结缨而亡,而是他从小家境贫

    寒,为了孝敬父母,自己经常挖野菜充饥,从百里以外背米回家供养双亲. 他的这一事迹在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中居第四位,因此他的这种至孝事亲和“百里负米”的精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花木兰因为父亲年老,弟弟尚小,因此在边关告急,国家用人之际,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后她不要赏赐、不愿授官,急于回到故乡与父母姐弟团圆. 她的事迹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无论古今都是华夏巾帼的榜样.影片《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及其中的原型身上都有花木兰的影子.

    古代武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杀戮之术,主要见于兵家武事,可以说除了出于爱国抗战、保家卫国之外,用以

    为民除害才是其正义本质的体现,因此为民除害的大侠历来受到人们的敬重. 周处原来是一个地方上耍刀弄枪的恶少,百姓见到他都唯恐躲避不及. 他听说南山有只老虎经常出没无常,百姓不敢出门,于是上山射杀了那只老虎. 他又听说长桥的河里有一条蛟蛇兴风作浪,百姓不敢过河,他又下河去和蛟蛇搏斗,斩杀了那条蛟蛇.原以为从此百姓就会欢迎他,但是老百姓仍然害怕他.当周处知道是自己在乡里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百姓已经将自己视为与老虎、蛟蛇一样的祸害,于是幡然悔悟、革新洗面、重新做人. 虽然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但是它的本质是为民的,为民纠正了错误,为民做了好事. 这就是习武的周处为民除三害的故事. 历史上类似的陶侃射蟒、沔水斩蛟、驱豹伏虎的传说故事都体现了为民除害的精神. 景阳冈上武松打虎受到百姓英雄般的欢迎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褒奖.现代社会野兽横行肆虐的情形已经不多了,将其引申为以武术为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服务,为人民群众表演精湛的武艺,在人民群众遇到困危的时候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等,都是一种服务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永

    远值得弘扬.

    2.3 尚武崇文的精神

    孔子的文武之道的实质就是文武兼备.当代少林武校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这是中国人历来的文武观.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被后人尊为“武圣”,演绎了许多动人的传世篇章,但是“夜读春秋”将其塑造成儒将风范则耐人寻味. 御倭守边的戚继光总结杨家枪、创鸳鸯阵、败倭寇长刀、撰《纪效新书》、立“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之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辛亥革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侠秋瑾回国后办学堂、练兵操、舞龙泉,曾发出“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6]116和“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报祖国”

    [7]25

    的豪迈誓言,体现出革命家的文武气质. 而文人事武者历代不乏其人,有晋代旁鹜医道和武术的道教人物葛洪,唐代三绝中的诗人李白,南宋“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

    [8]35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9]47的陆

    游,清初学击剑于塞北,主张文武缺一不可的颜习斋等等,凡此英武之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俯首皆拾.建安文学时期的曹丕与晓五兵、善手臂、能空手入白刃的邓展比试剑术,写下的《典论·自序》就是能文善武的又一注脚. 爱国诗人屈原自幼嗜好“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10]147,充分体现出楚文化的文事武备之风尚.明代武术

    家陈元赟的名字中有个“赟”字,上为文、武,下为贝,即将一文一武视为宝贝,字义是“美好”的意思.中国文化将文与武统一于一个字中巧妙地表达出对尚武崇文的追求.陈元赟用“赟”字命名,可见他的祖辈及其本人是很欣赏文武兼备的. 由此而知,尚武崇文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悠久传统. 学之于孔子的子路和冉求,除了传承孔子文化,还各有所长,一个习剑,一个善矛,子路拔剑而舞,冉求运矛杀敌,体现了古代大教育家“有文事者,必

    有武备”的思想.孙中山曾躬行习练兵操,重视中国技击术,提倡“尚武精神”. 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的文人志士历经封建到反封建的两千年,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人都深刻认识到“尚武精神”是“强种救国”的民族精神,

    只有尚武和崇文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才会有力量. 而清末的义和拳、红灯照风起云涌,义和团声势浩大,但结果失败了,当时的拳民没有文化科学素养,愚昧无知,迷信焚香念咒、神仙附体、刀枪不入,这不能不说是失败的重

    要原因之一,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因此,文武结合之道是居安思危之道,是育人之道、科学之道.新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仅有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还有体育教育等,体育教育中包含着武术教育,充分体现了尚武崇文的民族精

    神和培养能文能武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

    2.4 自强不息的精神

  • 9

    中流击楫的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是武术典型的自强不息的例子. 武谚:“拳不离手,诀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三遍,一遍三回”、“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三年小成,

    十年大成”、“乾乾之功,进而不止”、“小成三年,大成九年,抑至九年,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止”以及

    “十年磨一剑”等等都是武术自强不息的浓缩与真实写照. 李白匡山学剑,陆游十年客居蜀地学剑等都是习武自强的生动事例.武功深厚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为了《武松打虎》剧的完美艺术,演出时腿折了以“金鸡独立”姿势顽强地立至谢幕,后来腿骨接错了,他又亲手打断重新接过,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是多么惊世骇俗.这些感人的故事和发自骨子里的自强不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1]939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人生少年须立事,生我不应负天地”

    [12]595的精神都符合

    《周易大传·象》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荀子·劝学》中说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

    是中华民族自强勤奋、顽强进取、刚健有为的意志品质. 武术就是以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为己任.

    2.5 团结宽容的精神

    团结和睦、宽容和谐,大至国家社会安定,小至个人处世为人都关系十分密切. 战国时期,秦国不敢觊觎赵国就与老将廉颇、上卿蔺相如的“将相和”有关.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武举出身的大将郭子仪单骑去会回纥首领,善于处理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团结了回纥军队击败叛军. 郭子仪还向朝廷推荐了素与自己不和的李光弼为河北军队的统帅,有力地打击了叛军,使唐朝的衰亡局势转危为安.辅佐刘邦打下江山的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当时背负利剑的韩信完全可以拔剑杀死那个侮辱自己的人,但是韩信恰恰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谦卑忍让的态度应

    对了这场屈辱. 后来,韩信当了淮阴侯回到了故地,本可借机教训、报复欺负他的人,但是韩信也没有那样做,而是给了那个人一份工作.历史上凡是顾全大局的人都懂得团结宽容的重要,这在武术中不乏鲜活的例子.

    武术练习讲究与自然和谐,重视人际、社会的和谐,追求身心和谐,这注定了武术的精神取向和所采纳的是

    无过不及的“用中”之道. 几乎所有传统武术的动作中都有仿生象形的名称,它们要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法贵自然等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与自然的和谐.武德中要求的善气迎人,讲究口德、手德和心德,技法中要求的须要从人、不要由己和舍己从人等都是将习武与个人的修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追求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强调内外合一的整体效果则是以个人修练达到身心和谐一致为境界.可见武术中讲究的功夫是不离开和谐的精神内涵的. 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兴国,和谐安邦. 武术中这种内化的和谐意识将有助于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将有利于教育青少年如何融入到团结互助、和谐和睦的社会中去.宽容是中国人重要的德性之一. 武术中有“尚水”之说,认为水虽柔弱但能战胜刚强,因此有像水那样适合不同容器的比喻,这是因为水有宽容的气度,

    无论何种变形它都能适应. 武术门派林立、资源丰富、博大精深,这种积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为底蕴,才使武术屏弃门户之见“有容乃大”,源于中国广播于世界.

    2.6 重诺诚信的精神

    “季子挂剑”是一则关于践行自己内心许诺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的季子出使列国,路经徐国时他的朋友徐君非常羡慕他佩戴的宝剑,但季子没有将宝剑赠与徐君,而他内心却想到要将剑送给徐君. 当季子回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子就将宝剑挂在徐君的墓前,以表许诺之意. 季布原是项羽的部下,多次打败刘邦,因此汉初刘邦下令通缉季布. 但是,有人同情季布将他隐藏了起来,又将他送往山东一家大户人家,这家的主人通过关系又请与刘邦熟悉的人为季布说情,最后,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委以官职. 这些人都在季布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原因是季布重然诺守诚信,在楚地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3]1363的口碑,可见人们是多么看重“诚实守

    信”的品德. 孔明本是南阳的一介庶民,刘备不厌其烦去造访,知遇之恩深深打动了孔明,终于刘备经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辅佐自己. 孔明曾在著名的《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因为我的卑微而三顾我于茅屋之中,我非常感激,于是许诺愿为先帝所驱使. 刘备临终托孤时,孔明一边流着泪一边答应愿竭尽股肱之力,死而后已.后来,孔明一直信守对刘备的承诺,事必亲躬,殚精竭虑,最后做到了鞠躬尽瘁,逝于军中. 千百年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一种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承诺,其音亦远,其声亦重,其诚信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强大凝聚力的

    组成.

  • 10

    2.7 礼敬守法的精神

    “退避三舍”是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兑现为了报答楚国在他落难时收留他的一个承诺,结果晋、楚

    两军的这次相遇,晋文公果然下令军队一退再退,一直退了九十里,这一举动既可视为“重诺守信”,也可视为

    “骄兵之计”,但是晋文公的确做到了“先礼后兵”,而且这个礼是真诚的“敬退三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礼尚往来”、“相敬如宾”等为座右铭,而且所讲究的礼仪有其具体的含

    义和内容.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是礼的含义,法度准则、典范表率、形式仪式、容貌风度、礼品器物是仪的内容.《墨子·天志》中说:“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礼与仪都和法有关.可见礼仪就是讲究规矩.孔子说:“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8,格即规矩和标准,也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教规矩不越轨,有羞耻之心,知错

    必改.这对于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术历来的戒约都融有民族礼仪精神. 武术要求“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

    斗狠之举”、“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15]69

    、“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16]67. 在礼节上

    有抱拳礼、鞠躬礼、注目礼、举手礼、合十礼、合参礼等等. 经过提炼,现代武术实行抱拳礼,抱拳礼已成为国内外武术交流的通用礼节. 此外,还有一套持握器械的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以及递、接器械的礼节,以及一般的常俗礼仪,如鞠躬礼、点首礼、注目礼、握手礼等等. 武术素有恭敬有礼的传统.历史上的刘备、关羽、张飞均为武艺之人,“三顾茅庐”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求贤若渴、礼敬下士的美德. 文人中有杨时程门立雪的礼尚,武僧里则有慧可立雪断臂的风骨,而且少林寺慧可的立雪故事要早于嵩阳书院的杨时,实不逊于儒家. 这都是中国人恭而有礼、尊师重道的佳话,也包含着一种崇高的“敬教”精神.

    产生于宋代的《弟子规》中有“步从容,立端正”、“问起对,视勿移”等规范礼仪姿态的要求,其中有的内

    容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武术中也很重视和讲究动作规范教学,与《弟子规》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长拳对人体站立姿势有下额微收、目光平视、挺胸收腹等要求,太极拳有悬顶正容、沉肩垂肘、含胸拔

    背、不偏不倚、尾闾中正、中正安舒、无过不及等要求,这些对于塑造习武者的仪表仪态和正直形象都是一种极

    好的教育. 武术的这种基本教育不仅是外表的教育,而且是贯穿了正直人格的教育. 什么是正直的人格?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95 的凛然正气始终是习武者的脊梁,这是武术育人之根本.与中国的书法和戏曲讲究的“字正腔圆”一样,武术也讲究“势正招圆”,并且手眼身法步都注入了“精气神”

    的教育,因此武术的尚礼、习礼、讲究动作规范等不是一个呆板的规矩,而是要引领习武者进入其中具有文化传

    统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讲究礼仪,也重视守法,武术就更离不开遵守法度. 兵圣孙武的治军之道接受的第一次检阅,就是将

    吴王阖闾的两名不听从号令的爱姬斩了,这说明行武必须令行禁止,三令五申而无果为军法难容. 被金军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部队,素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18]11的严明纪律. 岳飞之子岳云十二岁从军,

    训练十分刻苦,有一次披重铠飞马下坡时不慎跌落马下,被岳飞责以军棍. 岳云在战事最炽烈的沙场鏖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身受百创,从不畏惧,成为岳家军登城陷阵的一面旗帜,人称“赢官人”. 这与岳飞严守法纪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岳飞听说自己的舅父欺压百姓,就请母亲责罚他,但是其舅父不思悔改反而用箭射杀岳飞,岳飞愤怒地说:对这种无视军法的人留他何用!于是策马擒住其舅父将他处死.无独有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舅父也曾因无视军令、违反军纪受到戚继光的严厉处罚,事后戚继光去看望被责打了军棍的舅父,并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 戚继光后来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就是法不分亲疏,有法必依的军队. 武术不是嗜血杀伐、打架斗殴的代名词.远古时期已“竞于道德”,舜指出“上德不厚而行武”[19]339,这个教

    戒将武事与德行联系了起来,强调不要轻易动武. 中国人“止戈为武”的解释,反映了人们停止武事的思想,即使从字面上直接解读,也是教育寓意十分鲜明的.“武术”一词产生于“偃闭武术,阐扬文令”[20]81,可见中国人历来的主流思想不是好战动武. 因此,“不可逞斗”、“欺弱者不教”、“戒逞强斗狠”等武术规矩与我们现代教育提倡的“遵纪守法”是一致的,武不犯禁始终是武术得以承传发展的生命线. 总之,武术的“礼敬守法”教育是武术高尚化的擎天支柱,若失去这一支撑,武术就不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可见,这宗国色天香的瑰宝是有灵魂的,这一魂脉世代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熔铸在武术的教育里.

  • 11

    2.8 节俭廉洁的精神

    明代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

    父亲戚景通从小对他要求很严格. 戚继光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天穿着一双绣花的丝绒靴子高高兴兴地从

    父亲跟前走过,戚景通看见后将他叫住,责备他从小

    不知节俭将来怎么能懂得廉洁奉公,并命他脱下新靴

    子,亲手撕裂靴子上的绣花将它毁掉,并不允许再穿. 又有一次,戚家修缮房屋,只开了四扇窗户,按当时

    戚景通的官衔可以享受建造十二扇窗户的待遇,戚继

    光不明白父亲的做法,于是便问父亲为什么不开十二

    扇窗?戚景通耐心地告诉他勤俭持家的道理. 戚继光后来成为南抗倭寇,北拒蛮虏的军事将领,他率领的

    戚家军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是与这种节俭廉洁的艰苦

    奋斗作风分不开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的教训十分深刻: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很快二世而亡,其中秦二世沉迷于角抵优

    俳之戏没于淫乐之中就脱不了干系,后来汉朝屡罢铺

    张浪费的角抵戏正是记取了这个奢侈误国的悲剧. 《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婴儿一般纯洁.老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在送别孔子时说得更具体,他说:有钱人送行的时候送财物,

    我没有钱财,就送几句话吧!他的临别赠言的主要意

    思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都是谦虚谨慎十分朴实的.”[21]

    可见,人品的朴实、生活的俭朴都是道德高尚的重

    要标志. 老子的话不多,但是,它极富精神内涵,这无疑是一种应该持续发扬光大的美德,是继续保持艰苦

    奋斗优良传统必备的品德.

    3 系统与基本内容的架构

    经过概括提炼的当代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一个

    互有联系的完整系统(见表 1). 忠诚报国的核心是爱国,只有发自内心的“爱”

    才有始终如一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不渝. 大爱心,爱中华. 仁爱情,爱百姓. 邓小平发自肺腑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这样的“爱”才会有“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22]374

    的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太极拳是一种讲究和谐的拳种,非常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邓小平曾为其题词“太极拳好”. 事实证明,太极拳的确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它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将太极拳介绍给外国朋友,造福人类健康,倡导和谐世界,有利于发扬光大武术的大爱精神、仁爱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 古人有“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23]1017、“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24]421

    的厚德仁爱,对于今天发扬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有了这份深深的“爱”,才会有孝亲为民、团结宽容,才会有保家卫国、为民除害、为民革除弊端纠正错误的理念,才会有重诺

    表 1 当代武术的民族精神教育系统与基本内容(八荣三十二德)

    武术的民族精神 基 本 内 容

    忠诚报国的精神

    平三乱,巾帼妇.

    精忠教,数岳母.

    三元里,漫山锄.

    大刀队,砍倭奴.

    孝亲为民的精神

    禹治水,家不入.

    孝亲米,百里负.

    木兰辞,女替父.

    搏虎蛟,三害除.

    尚武崇文的精神

    夫子教,六艺务.

    勇无智,似匹夫.

    虚无实,用全无.

    育人理,科学赋.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流击,闻鸡舞.

    三绝李,铁杵悟.

    十年剑,客居蜀.

    逸仙词,赠精武.

    团结宽容的精神

    绝缨赦,楚庄恕.

    将相和,国安富.

    胯下辱,将军肚.

    唐子仪,善连胡.

    重诺诚信的精神

    季札愿,挂剑处.

    重然诺,敬季布.

    追义兄,骑赤兔.

    三顾恩,尽瘁卒.

    礼敬守法的精神

    揖让礼,必射乎.

    退三舍,战城濮.

    斩美姬,用孙武.

    断臂立,血印土.

    节俭廉洁的精神

    卧薪志,尝胆苦.

    二世亡,戏无度.

    节俭训,裂履足.

    俭养德,纯厚朴.

  • 12

    诚信和为民服务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才会有勤奋读书学习、刻苦习武练功的行动与实践,才会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因此,仁爱是一切道德之源.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25]1971的抱负和自信心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宋代的《三字经》里写道:“如囊茧,

    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虽然今非昔比,许多地方已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贫困生也有了学习的保障,但是囊萤学习、映雪读书的艰苦奋斗精神、节俭廉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成长起来的

    青少年一代.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青少年勤奋学习是一个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重要方面. 因此,礼敬守法必然要融入到这一教育中去,成为育人不可缺少的内容. 要把可爱的祖国建设成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教育广大青少年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掌握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成果,

    同时我们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将来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青少年加强礼敬守法教育是必

    不可少的. 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道德经》中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即知道和谐是事物的常理,晓得这一点才算是明白了事理. 真正明白事理就要为实现和谐习礼仪、讲礼貌、促团结、重诚信、守纪律、遵法度.自强不息和礼敬守法都是为了把祖国建设好,使祖国以强大、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都是出自热爱祖国,由爱国主义这条主线联系着.

    祖国的强盛与青少年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关系密切. 近年来国家极为强调素质教育,这是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重大举措. 尚武崇文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个多世纪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的切肤之痛是因为国弱民弱. 后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无奈退出战争舞台又被抛弃的武术成为国术在民众和学校中开展了起来,这是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古老传统的复苏. 今天我们继承文武兼备的传统,弘扬尚武崇文的精神是因为它是爱国的基本精神. 武术作为体育还不够,它还要进一步发挥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多种功能,使其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来教育广大青少年――因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6]12

    ,这就是以民族的武术进行的民族精神教育所要达到的. 综括本文所论,作为民族体育的武术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

    底蕴,具有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特殊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当代的青少年武术教育可以体现德、智、体、美四方面的教育价值和培育八大民族精神,藉此充实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为提升亿万青少年的整体素

    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 “八荣八耻”学习讲话[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五·少年中国说[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明)戚继光. 纪效新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5](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九十·兵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秋瑾. 鹧鹄天[A]∥李晓菊,译注. 辛亥烈士诗文选译. 成都:巴蜀书社,1997.

    [7]吴兴人. 中外名人名言精选[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8]陆游. 陆游集(第一、二、三、四、五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9]陆游. 示儿[A]∥张占国,王铁柱. 中国历代诗词分类品读(咏事卷).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0]屈原. 涉江[A]∥刘庆华,译注. 楚辞(第二版).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11]关永礼. 白话十三经·礼记•中庸(文白对照全译)[M].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

    [12](宋)许月卿. 涉世[M]∥梁适. 实用名句大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汉)司马迁. 史记(评注本下)[M]. 长沙:岳麓书社,2004.

    [14]孔子. 论语·为政第二[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少林绝技》编写组. 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6]徐震. 苌氏武技书[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孟轲. 孟子·滕文公(下)[M].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 13

    [18](元)脱脱. 宋史 第 31-36 册·卷三百六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任峻华. 韩非子·五蠹(全文注释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0]颜延年.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A]∥周建江,辑校. 南北朝隋诗文纪事.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1]顾明远. 中华传统美德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2]贾谊. 贾谊新书·春秋[A]∥《文白对照》诸子文粹编写组,编译. 文白对照诸子文粹(上册).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

    [23](明)马中锡. 中山狼传[A]∥谈凤梁. 历代文言小说鉴赏辞典.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24]陆游. 春日杂兴[A]∥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常用古诗(读辑).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25]沈约. 宋书·卷七十六·宗愨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6]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五·少年中国说[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Wushu: A Carrier of the Ethos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GUO Zhi-yu

    (Wushu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relates to many factors including history, culture, education in Wushu to proof that Wushu reflects it’s plentiful and profound contents in the national spirit promoting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ng. Wushu has the educational value at the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so on, it reflects the spirit of loyalty and patriotism, harmonious and tolerance, constantly strive to be stronger, courtesy-knowing and law-abiding, warrior and civilized is a precious treasure of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Wushu shall contribute more work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chool educating. Key words: Wushu; etho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

    赵国杰诗词二首

    七 古

    学步桥

    世上几人不走路,快慢美丑本自殊。

    岂料邯郸学步后,反而躇蹰忘举足。

    莫笑此事属乌有,穷国逐富挤幻途。

    西子心病若无治,东施效颦何糊涂。

    七 绝

    邯郸月夜读史叹武灵王

    烈马雕弓易胡装,颓习一扫弱赵强。

    岂料咸阳诞龙祖,武灵闳图化黄梁。

    作者介绍:赵国杰,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4

    第 19 卷 第 3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 年 9 月 Vol.19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09

    中华国粹与太极文化

    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的研究

    乔 熛, 乔蓓芸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目前从

    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需要从个别项目寻找突破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

    行研究分析.得出:农村经济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及资金缺乏. 而太极拳具有不受经济条件,场地器材的限制;健身效

    果好,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在我国新农村中推广和普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太极拳;全民健身;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14-04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乔熛(1949—),男, 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太极拳队主教练.先后培养出全国冠军 36 个,亚洲冠军 6 个和世界冠军 1 个. 发表

    论文 60 余篇,主编参编教材 10 余部,主持、参与课题研究 20 余项,共获各类奖项 30 余次. 研究方向:太极拳理论

    与实践研究、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

    1 前言

    武术中的太极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又是现代竞技体育中独具魅力的运动项目,但它的发展

    之路到底是传统文化之路还是单纯的运动项目的发展之路,直至到今天,还没有权威的定义. 对“传统太极拳”与“竞技太极拳”褒贬不一的争鸣,作者进行了客观地比较与分析. 我们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使传统太极拳更加完善. 同时也不能固守传统,而限制了现代竞技太极拳的发展.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长远地看问题,要把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升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来探究.

    2 太极拳的概况

    2.1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以古代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而命名的.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但一般人都认为太

    极拳的创始人是武当山真人张三丰,这个主要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

    更是把这种观点深入人心. 而根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研究证实,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为陈王廷,他为陈氏第九世孙,文武兼备,是一位很有创见的武术家,至此推翻了张三丰为太极拳创

    始人的理论.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主要来源有三: 第一,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是明代抗倭英雄,

    主要著作《记效新书》记载了很多功夫,这里所说的三十二势长拳就是其中所记载的一种. 第二,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如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被称为

    “内功拳”的一种.

  • 15

    第三,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如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

    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2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经过三百多年的流传衍变,发展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杨、吴、武、孙式

    等多种流派. 各大流派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我们常见的太极剑,还有太极刀、太极枪等. 各种流派的风格、姿势虽各不相同,但拳理一样,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也基本一致,练拳的要领有许多也是相同的,如: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弧形运动,圆活完整,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各派也不无相同,都要做到:眼平视、嘴

    微闭,舌尖舔上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

    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流派来看,太极拳源于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 2.3 竞技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现代竞技武术是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20 世纪,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武术发展开始转向,即从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攻防技击向更强调健身和艺术表现等功能转变. 为此人们习惯于将建国前以攻防技击为主体的武术及按原来方向发展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将建国后发展起来的以艺术表现为特色,

    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及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搏斗运动称为现代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竞技太极拳就是现代竞技武术的一部分. (武术竞赛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广与提高运动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它规定了竞赛方向,是比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同时它

    可以保证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 )竞赛规则从 1959 年版本将太极拳设置为竞赛项目,到 1991年版本将 42 式太极拳和太极剑规定为竞赛套路,再到现如今将太极拳类项目加入难度动作进行比赛,可以看竞赛规则对太极拳运动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使太极拳运动在竞赛和技术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

    3 传统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的区别

    太极拳是一种用古代“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 竞技太极拳源于传统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但发展到现在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定义的不同

    传统太极拳作为套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武师们大多言传口授,多凭个人参

    悟心得,自说圆通,它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也是注重体用兼备(所谓“体”是事物的本体存在,“用”

    是“体”的价值功能,也就是事物本体与价值功能的综合体现. )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 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各门派太极拳现在大多称为传统太极拳,在专门的传统武术比赛和太极拳年会进行比赛.

    而竞技太极拳则是像体操、跳水一样加上难度动作的太极拳. 在传统太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太极拳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现代

    体育意识. 3.2 外在不同——技术特征

    在技术特征上,传统太极拳由形架入手,继而追求脱化神明. 竞技太极拳则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目的的始终. 可以说在外在技术特征方面,竞技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为主,而传统太极拳是各派纷呈.

    从追求“脱化神明”(功夫的最上乘境界)到“动作规范”的嬗变“习武先找形”,这是一般习武程序之始. 清末的陈鑫曾云:“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这一点传统太极拳与竞技太极拳并无多大差异. 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太极拳只把形架练习作为入门基础,而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的脱化神明之境. 因此,传统太极拳在训练理论上也就有了明劲、暗劲和化劲的三步练法,各种门派,也几乎都把“练神还虚”作为终极

    目标的无上菩提. 这里所说的主要以陈式太极拳为例,在《倚天屠龙记》也有所体现,李连杰在影片的最后无招

  • 16

    胜有招的太极拳将明教各大高手打败,正是脱化神明的表现. 传统太极拳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更注重“感悟”,重“术”非重“力”,要求气沉丹田、通经活血、气遍周身,

    即“内外兼修”. 不仅注重“练”,更注重“养”,养练结合. 传统太极拳还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完善统一,高尚的武德修养极其重要.

    而竞技太极拳则有很大的不同. 竞赛机制的规定,使竞技太极拳始终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比赛和运动成绩为目的. 由形架入手、以求最后脱化神明的传统训练全过程,在竞技太极拳的训练环上发生了断裂,它所追求动作的完整规范性. 可以说现在的竞技太极拳只具有观赏性,而不像传统太极拳具有技击性了. 3.3 内在不同——价值取向

    主体价值取向的换置价值取向是调节、决定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在机制. 在价值取向上,传统太极拳突出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的“体用兼备”,而竞技太极拳的存在与发展则是为了参加符合规则要求的比赛.

    由传统太极拳到竞技太极拳发生的技术层面上的种种嬗变,只是面上的浪花波涛,而主体价值取向发生的观

    念换置,才是深处涌动的暗涌. 中国传统武术始终强调一个“体用兼备”,所谓“体”是事物的本体存在,“用”是“体”的价值功能. 那么传统太极拳的主体价值取向是什么呢?从史料记载,到为各种门派注重的功法练习,都清楚地显现了传统太极拳的主体价值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发生的效应,所谓“主体价值”足指客体对主体发

    生的诸多效应中最根本的效应). 简单说,历史上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是围绕“武”的价值特征而延伸,健身与修性是通过提高技击能力为价值取向的习武过程来实现的.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主柔的“内家”功夫拳,具有极其广博深邃的技击内涵,与其相比“格斗术”仅是其中相对低级的应用技术.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派尤其典型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论. 杨澄莆说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王宗岳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李亦畲在解释太极拳巧妙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时,指出关键在于能否“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包括素有“杨无敌”之称的太极宗师杨露禅等等,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都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技击精妙的见证.

    而现代竞技太极拳,虽然作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一件极具艺术观赏性珍品,但是由于它只追求“高、难、美、

    新”以及“快、强”等的视觉效应,即使全国套路冠军,其技击实战能力也十分薄弱. 正是由于传统太极拳的主体价值在竞技太极拳的取向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所以说,价值取向的不同,是

    造成传统太极拳与竞技太极拳相“神离”的关键,竞技套路比赛规则,始终制约着运动队训练目标、原则、方法

    及手段的全过程. 由于竞技太极拳异乎寻常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来自于一种政府行为. 对竞技太极拳的理解扩展到了整个太极拳运动,所以其价值取向也只能是“为不断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了. 可以这样讲,竞技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就是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 虽然传统太极拳也有竞赛,但更多的是相互交流.

    虽说竞技太极拳虽然与传统太极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无论怎么说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竞太极拳同属中国武

    术,紧密相连. 现代竞技太极拳中的套路运动是保留了传统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等外形,并对其内容进一步规范化、难度化、体操化,而更适合于舞台表演和量化评分,是与现代竞技体育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倾向

    于表现武术的艺术性;由此可见,现代竞技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在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下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体

    育项目,理论上也可说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新的发展,因此,竞技太极拳虽然与传统太极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

    竞技太极拳也是从传统中来的,也应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竞技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可以看作是太极拳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对立,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

    4 太极拳的发展战略

    4.1 积极发展竞技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突出的健身特点和独特的审美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竞技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魅力四射的竞技运动项目,两

    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独具特性.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传统太极拳的特点为代价发展现代竞技太极拳,而应该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继承传统的精华,将其深邃内涵融合在现代之中,使现代竞技太极拳更加完

    善;另一方面不能固守传统,限制了它的发展. 现代竞技武术应在不断从传统武术中吸取营养的同时进一步抛开

  • 17

    包袱,发挥自己特色,充分领会奥林匹克精神,并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不断完善自己. 4.2 挖掘整理传统太极拳

    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地看问题,要把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升到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高

    度来探究、来审视,首先,我们应该保护,再则狠抓挖掘与继承工作,并遵循传统文化发展之路,保持她的民族

    特色,让她健康地发展下去. 对于民间武术我们不能简单的“抛弃”和所谓的“扬弃”. 4.3 同时推广传统和现代太极拳

    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推广传统和现代竞技太极拳. 建议在普通大中小学体育课中以传统武术为主推广普及,同时辅助以现代竞技武术的训练队,达到大范围推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目的,在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同时又

    能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基层武术学校和少年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中以现代竞技武术

    教学训练为主,重点培养竞技人才,服从于国家竞技需要,这样就能使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在各自的轨道和

    土壤中得以自由发展. 4.4 推向世界化发展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中,要时刻注意:“太极拳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像西方体育

    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东方文化通过中国武术传播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民族充分享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在学习太极,在我们学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对我校的太极

    拳对进行观摩学习,去年还有两位匈牙利武术友人利用假期专门来我校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同时,还有不少太极大师走出国门,陈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现在就有三位在国外传授太极拳技艺,五大洲办有各种太极学习训练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全世界拥有一亿多的习练者,真正成为了“世界第一健身运动”.

    5 结束语

    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受到外国人士的普遍欢迎. 欧、美、东南亚及日本等国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 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洲级太极拳协会也相继成立. 这就要求太极拳的技术不断提高,达到国内外竞赛的需要. 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新世纪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浩,杜胜林. 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走向[J]. 湖北体育科技,2000(1):17-20.

    [2]温力. 从《武术竞赛规则》修订看武术技术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

    [3]邱丕相. 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3-26.

    [4]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Research on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ajiquan QIAO Biao,QIAO Bei-y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major historic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t is a huge project to develop the sports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current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areas, it is needed to find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individual projec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the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ports with the tool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survey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country, it is lack of the funds and facilities. However, tai chi does not have such problems such as low economic conditions, limitations of equipment. In contrast, it has grea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itness effects, and a wide range of adaptive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be promoted and popularized in a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Key words: tai chi; fitness; new rural

  • 18

    第 19 卷 第 3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 年 9 月 Vol.19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09

    银发时代太极拳健身价值的提升

    王 岗,赵建宾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便利. 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前所未有的各种

    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就是一个人人知其危害但在短时间内却又不可避免的重大社会难题. 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的

    基础上,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对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太极拳能够缓解银发时代社会问题的学理上的依据. 最后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时代,太极拳的价值必将得

    到提升.

    关键词:银发时代;人口老龄化;太极拳;健身价值;老年人健康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18-05

    收稿日期:2009-09-06

    作者简介:王岗(1965—),男,山西临猗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学术

    专著主要有《散打——技法演练实践》、《现代散手技巧》、《20 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体育的文化真实》《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中国武术技术要义》等. 参与国家统编教材

    主要有《大学体育教程》、《社会体育学》、《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等. 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10 余

    篇. 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1 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课题 2 项.

    ————————————————————————————————————————————

    1 前言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它的产生是人们餐饮质量、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

    及人民保健意识的提高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人口老龄化从侧面证实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如此的种种原因,促使社会平均寿命的明显提升,也就使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提升. 每个社区、街道都不乏一些银发老年人或聊天,或锻炼,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因此,我们形象的把老龄化时代称为“银发时代”.

    社会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文明的进步催生出了人口老龄化,而人口老龄化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人们无法立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现象,就如同人们无法阻碍社会的发展一样. 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的应对,坦然地面对它的到来. 然后探求有效的措施来尽量减少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担.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群众基础的太极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健身价值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在应对它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时,太极拳必将继续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2 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银发时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2.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指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10%以上,或者 65 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达 7%以上,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在 2001 年,中国民政部公布的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便显示,“截止到 2000 年底,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数量为 8 861 万,占当时中国总人口(129 533 万)的 6.96%”,[1]

  • 19

    这一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在 200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做的一份 1%人口抽样调查就已经显示:“2005 年年末全国 31 个省区市总人口为 130 756 万人,60 岁以上人口为 14 408 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0 045 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 [2]这一数据显示,中国早在 2005 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截止到 2008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5 989 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13 2802 万人)总数的 12%,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 10 956 万人,占当时人口总数的 8.3%. ”[3]

    由以上三个普查数据公告可以看出,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已有近十年的时间. 而不论从出现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发展程度来看,可以说,在 21 世纪伊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 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赞叹国家繁荣强盛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已不容小视. 2.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提到老年人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与身体健康联系最紧密的就是社会的医疗保障. 在家庭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同样在社会中,数量庞大的老年人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 “据卫生部统计,2004 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 862 亿元,占基金收入的 75.5%,比上年增长 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 3.5 个百分点”. [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用于老年人口的医疗支出在整个 GDP 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面临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势必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行动机能退化,很多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照顾. 如果要做到完全的尽心尽责,这势必会给社会劳动力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 而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大多有心无力,这便需要更多的社会机构来代替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给予适当的照料. 但现实却又不得不让人感到寒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3.8 万个,床位数 120.5 万张,平均每 1000 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仅拥有床位数 8.6 张,而发达国家平均每 1000 名老年人占有的养老床位数是 50—70 张. 我国的这种现状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因此,对老年人生活供养保障需要社会付出更多.

    长久以来,对老年人的供养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而其问题的根源,最终归结于老年人的健康问

    题. 老年人不仅普遍存在生理上的健康问题,而且,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精神上的障碍. 这些心理精神与社会适应上存在的障碍同样给社会的和谐安宁带来挑战.

    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理特点主要有情绪改变、智力改变和性格改变,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则有角色转变与

    社会适应的矛盾、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安度晚年与以外刺激的矛盾”. [5]从这些心理特点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中可以很轻易地看出,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身体的健康问题以

    及没有通过一个适当的方法手段来转移和宣泄积存在思想中的各种不健康因素. “有相关统计资料表明,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7%的老人有明显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6]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亚于生理问题带来的危害.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就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的社会医疗保障、生活供养以及老年人精神

    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上. 审视老年人身心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时,我们不禁会想,假如老年人能相对独立的安排并实现自己的正常生活,假如他们可以走出“空巢”融入社会,假如他们在 60 岁以后甚至 65 岁以后能老当益壮,那么所有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事实是,一切假如只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问题而去追求的目标. 而在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除了必要的医疗保障和充分的生活供养外,我们从日常锻炼的角度出发,应该把太极拳作为老年人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新世纪新国情中大力提升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把太极拳推广为老年人生活的日常行为,使其健康不仅仅只依赖儿女的供养与社会的保障,同时也需要自己的积

    极主动的行动,从而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化.

    3 太极拳健身价值的提升顺应时代与国情的需求

    太极拳具有明显的健身功效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太极拳在创立的过程中,“以武术动作为核心,集纳中国传

    统养生理论,如‘元气论’、‘脏腑学说’、‘精气神论’等,对人体的祛病延年,强筋壮骨产生了极明显的作用”. [7]178

  • 20

    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功效是被事实验证过的. 长久以来,由于习练太极拳的多为老年人,因此人们把太极拳称作“老年拳”,这虽然是对太极拳的误读,但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人们对太极拳健身价值的承认与重

    视. 不论是直观的对生理的影响还是间接的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致使营养摄入过剩和营养的不均衡摄入、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健身意识的增强,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术,其健身价值更应

    得到大幅的提升. 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为社会医疗保障减轻压力

    老年人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衰老,而衰老是“随增龄发生的、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渐进的全身复杂的结构

    与生理功能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8]468

    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理问题所导致的. 老年人生理机能问题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体脂比例升高、骨质疏松、心肌机能下降、血管硬化、呼吸功能降低、免疫功

    能下降以及血脂代谢功能降低等. 而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在抗衰老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体内的自由基;增强机体内的免疫功能;改善脂代谢,降低血脂、脂褐质;维持一定的肌肉力量,有利于保持骨

    密度和关节功能的正常;改善内分泌功能”[8]470

    等. 太极拳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习练它不需要特定的场地与器材,加之其“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和意识配合的运动特点,在抗衰老方面的功效是尤为显著的.

    由于太极拳要求“形神合一”、“静心用意”,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增

    强其他系统与器官的功能,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锻炼,充分调动大脑皮层的灵活性

    和协调能力,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9]由于其“全神贯注”、“不存杂念”的联系方法,可以增加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大脑皮层有关中枢神经形成特殊的优势兴奋性,而周围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产

    生阻止病因反馈信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 久之,可修复和改善某些神经中枢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 ”[10]

    太极拳采取有节奏的腹式呼吸,是膈肌和腹肌有节奏的收缩与舒张,增加了腹腔内静脉血管的压力,有利于

    血液回流心脏,增加了心肌供养,因此“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对预防

    心脏疾病及动脉硬化具有积极的保健作用;而且可以使动脉血下保持良好弹性,有利于维持血压;这种特殊的呼

    吸形式,可以增加呼吸深度,从而提高肺通气和肺换气的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老年人的气喘、气虚等疾

    病”,[9]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维护保健作用.

    由于太极拳动作要求缓慢,每个动作都要按照一定的运行轨迹,每招每式要求“‘有上及有下’,‘走左必跟

    右’,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的协调对称结构,走弧线圆的动作形态,不是局限于躯干和四肢,还扩及到

    手与脚,涉及到腕关节、踝关节,甚至手指和脚趾等稍节部位”,都有利于人体协调均衡的发展,有利于保持老

    年人的平衡能力,防止以外的摔伤. 而且连贯、圆活的动作可以促进全身的体液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到骨的输送,提高骨的韧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另外,由于在习练太极拳时,上下肢体的缓慢相对运动,上体的引领、下体的跟进,会对腹腔内消化系统产

    生积极的按摩作用. 因而,太极拳在消化系统的保健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3.2 太极拳心法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圈逐渐被当代的社区形式代替,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之间多了一层血缘关系间不可能存在的隔阂. 再加之这种社区中的老年人多是由其子女从乡下带来,原来社会关系的消失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他们与外人的交流减少,久

    而久之便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焦虑,往往是老年人最经常体验的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 “长期处于较高的焦虑状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也是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11]

    而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又会给正常的

    社会秩序带来许多不和谐因素. 因此,寻找一种可以正常发泄或削减老年人焦虑与忧郁情绪的途径就成为必要. 相关研究表明,“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使老年人有欢欣舒畅的感觉,有利于解除精神紧张、焦虑,有助于睡眠,是高

    级神经活动紊乱时最有效的药剂”. [12] 人们在进行运动时,尤其是略微带有对抗性质的运动时,一般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而“太极拳

  • 21

    跟其他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要求身体放松、心静,身心要完全沉浸在运动中,这样才能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

    到一种安静和平衡,消除思维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13]

    因此,习练太极拳就是对身体和心理的

    完全的放松. 这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太极拳动作讲究“迈步如猫行,用劲如抽丝”,奉行的是“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须具备“以神为

    主,以形为辅,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境”,[14]38-42

    完成动作时要轻盈,绵绵如抽丝,无论是动作还是心意,都

    要如流水一般. “水最具有包容性、渗透性、亲和力,它同达而济天下,它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宣扬自己. 太极是武学,但它也是一门博大精神的文化,‘海南百川,有容乃大’”,[15]所以太极拳的习练者也“理应有水之德”,这对保持老年人平和安宁的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黄帝内经》也指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乐,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并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指人要想健康长寿,关键在于解除各种忧虑与欲念,劳逸要适度,而且要保持愉快和安静的情绪”. [16]而太极就是这么一种运动,要求以“神”为其帅,以意导其形,以意导其气的柔和、缓慢、匀速的运动. “‘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运动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气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

    到‘屈伸开合听自由’”. [16]因此,长久习练太极拳对戒除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忧郁大有裨益. 同时,因为太极拳具有“有上及有下”,“走左必跟右”,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的运动特点,动作协调,周身运动,因为可

    以促进大脑的利用,增加脑供血,对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3.3 习练太极拳可以填充老年人闲暇时间,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

    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主要是由生理与心理存在的问题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增高,原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生理与心理问题的产生而逐渐降低,导致原本融洽的社会关系逐渐冷漠甚至异化. 老年人生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余暇时间丰富. 但是,大多数老年人悠闲在家,把大多数的时间用在了看电视或打麻将等休闲方式,老年生活中大量的时间就在这样的生活中“虚度”,但这种休闲方式并不是积极的休息. 如此的生活既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也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加之“老年人离退休后,原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联系一去不返;打算老有所为却无力为之;期盼老有所养而无保障;想要安度晚年却总会遇到意外的刺激,严重时便会产生不适应,

    甚至伤感、焦虑,种种矛盾便促使老年人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降低”. [17] 与此直接相关联的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能打开心锁,融入社会. 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可

    以填充老年人闲暇时间,又可以给他们带来健康的休闲方式. 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的手段,首先,“它能促使习练者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其次,以太极拳绵绵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 这正体现了太极拳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以及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 ”[7]182-183 由于太极拳的合适的运动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应成为老年人的长久的追求,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4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银发时代”诸多社会问题的众症之源. 在当前国情下,老年人的健康完全依赖儿女的生活供养与社会的医疗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在维护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上具有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太极拳更应该成为日常行为,在处

    理“银发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太极拳健身价值的提升是时代与国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03-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中国人口信息网,2006-03-17.

    [3]中华人民共和共国家统计局.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中国网,2009-02-26.

    [4]郝晓敏.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J]. 新乡学院学报,2008,(5).

    [5]昌风英. 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7).

    [6]张国初. 关怀老年人精神健康[J]. 经济界,2008,(3).

    [7]邱丕相. 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22

    [8]邓树勋,王健,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邓明. 试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3).

    [10]陈玲. 试析太极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 搏击·武术科学,2005,2(5).

    [11]李为民.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影响[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6).

    [12]侯冬芬.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方法[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

    [13]马英. 太极拳对人体机能的影响[J]. 辽宁大学学报,2007,34(1).

    [14]虞定海.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5]王岗,郭华帅. 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

    [16]李为民.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影响[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6).

    [17]昌风英. 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7).

    Promoting of Tai Chi Fitness Value in Aging Times

    WANG Gang,ZHAO Jian-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Th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economiy bring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tremendous convenience. But then various unprecedented social problems follow.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a major social challenge as well as a well-known hazard, which is inevitable in the short term.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will propose theoretical grounds about Taijiquan’s alleviation to social problems i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which silver-haired population aging time causes. At last, the author notes that in silver-haired population aging time, the value of Taijiquan will be raised. Key words: Taiji; aging time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fitness value; elderly health

  • 23

    第 19 卷 第 3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 年 9 月 Vol.19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09

    试论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程进才

    (美国全国陈式太极拳总会,休斯顿 美国)

    ————————————————————————————————————————————

    摘 要:“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技击应用,防身自卫,形象艺术性的一种比喻,“四两拨千斤”看似不简单,实际上

    有丰富的内含,深函的原理. 它是太极拳中运用接力、用力、合力、惯性、重心、杠杆、腰胯、反应、等,祟合性功

    夫的体现,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慢胜快的哲学性,防身自卫的一种形体诠释.

    关键词: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23-03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程进才(1955—),男,中国河南温县人,现为美国全国陈式太极拳总会会长,美南河南同乡会会长,美国

    全国武术总会顾问,美国太极拳总会顾问,国际陈式太极拳推广中心负责人,中国河南省焦作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焦作市武术协会副会长,“世界功夫”报发行人.

    ————————————————————————————————————————————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技击应用,防身自卫中的一种顺势借力打人,形象艺术性的一种比喻,是太极拳的

    防身自卫中一种高级手段,也是武术界常说的一句话. 虽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看似不简单,实际上有丰富的内含,而且又非常深函,它是太极拳中运用接力、用力、合力、惯性、重心、杠杆、腰胯、反应、引进落空等,祟

    合性的一种技击性的功夫体现,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慢胜快的哲学性,太极拳防身自卫中的神秘性,以及

    深奥的太极图的诠释. 历代太极拳大师们曾有对“四两拨千斤”都有过不同的解译,我认为不但不够详细,也不够全面,为了使学习太极拳着,对“四两拨千斤”有更深刻的了解,或在实际生活运用中,能将“四两拨千斤”

    发挥得更好,我将“四两拨千斤”作以下的详细分解:

    1 扎实拳术基础

    扎实的拳术基础非常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生们在推手或散打中去运用“四两拨千斤”,他们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很难理解什么是“四两拨千斤”,更谈不上运用. 所以说,一层功夫,一层奥秘,层层功夫,层层奥秘,层层功夫,奥秘不同. 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