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Categories
Transcript
Page 1: 200225 RA01 要闻C - epaper.xmnn.cnepaper.xmnn.cn/xmrb/20200225/03.pdf · 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衣斗笠结网 驾船,在大海与农田中耕波犁地,自给自足。

2

3·本报特稿·

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沿着总书记引领的壮阔航程筑梦前行——厦门集美新城开发建设十周年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

东海之滨,厦门集美。这里是半岛,居厦门

几何中心、闽南金三角心脏位置,连接广袤大陆,望向浩然大海。

天风海韵下,山水连廊中,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新城,裹挟着伟大时代雄浑劲健的奋进势能,生机勃发地崛起于杏林湾畔——

园博苑如翡翠镶嵌于城中,与杏林湾潋滟波光相映成趣,红顶嘉庚建筑群连片成势,蓝玻幕墙摩天写字楼与之辉映,中西交融。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穿梭于软件园,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冠军办厂设店、扎根在此,不断把商业版图延伸向全球。

千里海岸线,朝虹贯天宇,这便是集美新城。十年前,此处还是一片荒滩洼地,十年来,爱拼敢赢的新城建设者奋斗者,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下,肩负起跨岛先行的使命,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蓝图,一路闯一路试,实现了“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标,展示出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样本”,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使命的壮丽恢弘答卷。

以山海河湖为卷,以十年岁月为笔,集美新城铸造起一个宏大又真实的梦想——未来城市,探索实践一条疏解城市功能、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彰显未来城市特质的新路,努力打造出高质量跨岛发展的“样板之城”。

集美新城——厦门跨岛战略的排头兵、先行者、受益者。这座超千亿现代新城,已然迸发出蓬勃生机,产、城、学、人有机融合,共生共融,美美与共,成为厦门实施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战略的最好例证之一,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厦门故事”。

1 时代担当集美新城毅然担负起时代使命,秉承习

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发展蓝图,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声声“开山炮”的雷鸣,铺陈开岛外新城建设的首个“战场”,吹响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冲锋号角。

当我们把视野拉到万米高空,俯瞰厦门。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全景图上,集美,正

处于这座城市的几何中心。若把视野拉得更高,瞰向整个闽南金三角,集美西亭,正处于这个几何中心的心脏位置,厦漳泉城市群经济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偎依在杏林湾畔,这个村前街口遍植着百年古榕的渔村,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少年代却以最原始的方式,吐纳生息。村落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衣斗笠结网驾船,在大海与农田中耕波犁地,自给自足。

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让厦门经济特区风生水起,迎揽八面来风,迅速崛起。跨入21世纪,厦门岛已然勾勒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图景,但隔着一道海湾的岛外大片土地,仍是农村状态,位于几何中心的西亭片区,一片蒿草芦林。

历史,注定要赋予这片处女地新世纪的时代担当。

2010年春天,万物萌动,跨岛发展的春风吹醒冻土,播撒下勃勃生机的种子。那年2月25日,以西亭为核心区的集美新城奠基,打响了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第一炮。站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节点,西亭这块没有任何城市构造的区域终于迎来发扬蹈厉的青葱岁月。

仅是两个月后,福厦铁路动车组开通,位于集美后溪的厦门北站正式投入使用;又过了两个月,6月底,国务院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展到包括集美等四区在内的岛外地区;还是两个月后,当年8月,刚刚编制完成的《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指出,未来,厦门市的中心城区将包括集美区在内。

两个月,两个月,又一个两个月,涌动的是发展节奏与速度,体现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豪迈与决心。

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时间上溯到21世纪初,厦门这座城市面临自己的世纪之问。

厦门很小,城市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厦门岛更小,仅158平方公里。上世纪末,岛内与岛外虽同属厦门,却似有天生隔阂,岛外人进岛,常说是“去厦门”。城市面积本就不大,岛民意识更是禁锢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厦门经济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均居末位。发展,遭遇瓶颈。

砥柱人间是此峰。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始终心系这片土地。到福建省里任职后,熟悉厦门市情的习近平,没有停止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次次点化这片热土。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到厦门调研,一针见血点出厦门发展瓶颈——“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

如何开拓厦门发展的新天地?习近平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

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厦门未来发展方向日渐明晰——以厦门

本岛为中心,在本岛以外的大陆沿海建设不同功能的组团,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内外一体、城乡一体,共同发展进步,促进闽东南沿海城市圈形成和建设,为福建省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厦门正面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这一历史性关键时刻,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也正势如破竹。

就在集美新城开建的那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踏着飒飒秋风,携满满情意来到厦门,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调研。

对于厦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习近平给予充分肯定,在欣慰、感叹之余,语重心长地说道,“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可以进一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促进厦门的大发展。”

风暖日醺,吟诵芳菲。集美新城在海湾型大厦门的时代风云中毅然担负起历史使命,秉承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发展蓝图,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率先用声声“开山炮”的雷鸣,铺陈开岛外新城建设的首个“战场”,吹响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冲锋号角。

跨岛先行从孕育筹谋到启动腾飞,这片土地的神

奇崛起,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定向引航,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运筹帷幄,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谋划,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学筹谋,为新城建设注入磅礴力量。

跨海铸城,化岛为湾!这是时代的抉择,这是时代的使命。集美新城,在波涛汹涌的时代大势中撞

响命运的晨钟。从此率先领跑,以使命必达的信念,确立起跨岛发展先行者、排头兵的角色定位,追风逐浪,勇立潮头。

十年来,在气势如虹的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集美新城的建设者们,勠力革新,科学统筹,接续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出实现城区动力结构转型发展的壮丽史诗。

从一片荒芜之地,蜕变为生机勃发的热土,十年间崛起一座现代样板之城,越来越多的城市观察家将视线投注到这片神奇之地。观察家们发现,发轫于2010年的集美新城,在更早的岁月里就已经置身于时代棋局中,一项项重大决策、一个个大气手笔早已在先期谋篇布局,于岁月纵深破冰引航,为这片土地日后的迅速腾飞埋下了伏笔、铺平了道路。

2003年,国务院发文,厦门行政区划调整,集美、杏林合为一体,原本相互独立的两个行政区合并为一个区,为发展奠定了空间。

2004年夏,国家建设部向厦门投来青睐的目光——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选址厦门。这个代表国内园林花卉界最高水平的园林盛会,以一种惊艳的方式,把集美中洲岛这片曾默默无闻的滩涂地,推向了全国、全世界。

仅两年,6.76平方公里的荒野滩涂,蜕变成集生态、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水上大观园。2007年9月23日,园博苑开园纳客,成为永不落幕的园林盛会,也为这一片区铺垫出优美生态与宜居环境。

2008年4月10日,一块基石被敲入与园博苑隔水相望的黄土中,上书九个字:杏林湾

商务营运中心。同样是那一年,集美、杏林两座大桥和BRT先后通车,厦门北站开建,不仅正式打开集美与本岛的交通带宽,集美的东南交通枢纽地位也已见端倪。

从2003年到2009年,集美文教区、园博苑片区、厦门北站片区、灌口机械工业区相继开工、日臻成型。这四大片区,如拱月的众星,环绕四周,为中间的“明日之城”铺垫开未来腾飞之路。

2009年8月18日,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履新不到3个月的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首次向全市提出

“岛内外一体化”概念。集美新城,从此率先出现在世人眼中——一心四片,以新城核心区为

“心”,串联起环绕四周的四大片区,画龙点睛,连片成势。

破壳而出的“集美新城”背后,彰显出历史的深意。如果时间轴线再往前移动,发展的轨线和时代的远见更是一览无余。

1954年 10月,高集海堤(高崎-集美)竣工通车,结束了集美到厦门岛仅靠渡船的历史,鹰厦铁路穿堤而过,带来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大时代。

1989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台企外企在这里迅速发展。

1991年,厦门大桥通车,成为全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

在快速时间推移和大角度的空间扫描中,被时代厚爱的集美新城背后,折射出一往无前跨越发展的必然逻辑——

从孕育到筹谋到启动到腾飞,这片土地的神奇崛起,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定向引航,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运筹帷幄,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谋划。在每个重大关头、在每个关键时刻,明晰道路、把舵全局、科学筹谋,为新城建设注入磅礴力量。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个开创性的时刻”“一个标志性的时刻”,终于到来。

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于伟国,站在西亭的一片黄土上,对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趋势、发展内涵、目标要求作出全面阐述,向集美新城的建设者们、向全市上下发出跨岛战略再出发的动员令——

拓展岛外,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地规划建设集美、翔安、同安、海沧四大新城区组团,逐步建成岛外240平方公里的一流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新城,使城市建成区扩大到33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号角排天鸣响。作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新城的建设者们,以

“永远在赶考路上”的心态,始终以“四高”标准,一路拼一路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厦门城市建设破题先行先试。

在白纸上绘图,在荒滩上筑梦,思想解放的潮水,掀起了打破框框套套的巨浪,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迅速在西亭核心区集聚,积蓄带动集美新城和杏林湾区腾飞的动力,撬动了这片土地命运轨线的改变。

从最初的44平方公里,到如今的77.7平方公里,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各个不同时期,不断赋予这片新城放开手脚冲飙激浪、大胆闯大胆试的空间与动力。

从新城核心片区、厦门北站片区、集美文教区、园博苑片区,再到杏林老工业区、软件园三期、机械工业集中区和高集海堤两侧海域,十

年来,集美新城建设、招商协调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现代新城的未来图景日趋明朗、日渐壮阔。

十年答卷集美新城建设者们在时代大潮推拥下狂

飙突进,以十年之功,砥砺奋进、敢闯敢试,实现“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标,交出一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的时代答卷。

厦门岛与集美间,一道碧蓝海湾。时间与空间,在这里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正剧。

半世纪前,一条十里长堤在这里连接起厦门与外面世界的对话,也把集美这片以传统农渔业为主的土地推到了世人面前。

如今,厦门大桥、杏林公铁大桥、集美大桥、厦门地铁1号线,在厦门几何中心的集美构建起立体式四通八达路网,在各种车辆的轰鸣穿梭中,见证过去,更照见未来。

于山河湖海间,铺就一张地图,用线条穿梭街巷村庄,勾勒出集美新城的轮廓。一颗连着大动脉的心脏,赫然眼前。那根大动脉,是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连着软件园三期,将产业不断延伸;心脏尖部是杏林湾环绕的园博苑片区,一湾碧水穿心而过;集美文教区的红屋顶连线成片,发扬集美学村百年沉淀,汇聚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院校,续写着嘉庚精神。

历史的长镜头透过云海不断拉近,把特写聚焦于心脏的核心——西亭。这个村庄,于时光隧道中闪烁华丽转身。

“以前,进出村庄只有一条狭窄泥泞的小路,村民拉货物出村子,要带一个竹扫把,沿路清理自行车轮上的泥巴。在远近村里,西亭是姑娘们最不愿意嫁过来的地方,周围村庄嘲笑我们是‘西伯利亚’。”西亭老居民陈育平站在高处,指着眼前的新家园,感慨万千,“真是大变样了,没法想象。”

曾经的贫瘠之地,如今变成了富美社区,曾经的荒野蜕变成高楼连云拔起的现代化新城。

262米的岛外最高建筑诚毅国际商务中心高耸入云,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12幢大楼拔地而起,人流如织,产业兴旺;极富嘉庚建筑特色的集美区市民中心、嘉庚艺术中心、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市图书馆集美新馆等公建群气势恢宏,与错落有致的现代摩天写字楼相映成趣;奇妙的科技探索、酷炫的荧光夜跑越夜越美,“听见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一年四季响彻集美夜空,“夜经济”新业态崭露头角。

时代垂青于这片土地,赋予它世纪的机遇。新城建设者们牢牢把握历史方位、扛起时代使命,在时代大潮推拥下狂飙突进,以十年之功,砥砺奋进、敢闯敢试,实现“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标,交出一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的时代答卷。

这十年,集美新城累计完成投资近1800亿元,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

这十年,集美新城迅速成长,基本完成了城市框架、交通基础设施的搭建,项目、资本、人才不断汇流,进入产城融合、产业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作为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新城展示出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集美样本”,同时也成为这一战略政策的“洼地”,集聚效益已然显现。 (下转A02版)

集美新城朝着集美新城朝着““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目标加速奔跑目标加速奔跑。(。(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黄嵘黄嵘 航拍器摄航拍器摄))

本报记者 江曙曜 詹 文通 讯 员 方碧勇 陈季玉

厦门天气

25968820 庚子年二月初三二月十二惊蛰

第21478号

今日16版

新闻有奖报料国内统一刊号CN35-0022厦门网 www.xmnn.cn

中国百强报刊

XIAMEN DAILY

今天 多云 15℃~25℃ 明天 多云转阴天 16℃~25℃

2020年2月星期二

Top Related